常言道:“金眼科、银外科、哭啼啼是儿科”,在儿科,护士面对的不仅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而且要面对焦虑烦躁,对孩子倍加疼爱的父母,所以儿科护士更应具备超常责任心、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为了提高我科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我们以《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指导,在护士长的带领下,积极开展了以“宝贝,我想更懂你”为主题的人文护理角色互换体验活动。
因为了解,所以理解。护士长提醒我们“你们可以试试与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进行角色互换体验,当一回患儿,体验一项日常你们给孩子做的护理操作,看看是否有不足而提出改进措施,让孩子们更舒适,更接受我们的护理”。是啊!作为儿科护士,我们蹲下来和孩子平视还不够,若能从孩子的世界去思考,去体验每一个诊疗环节中孩子们的感受,让我们更理解患儿、更有同理心,护理工作就一定有着不一样的收获!于是,我们……
场景一:鼻导管吸氧 体验者——付护士
现在终于理解了术后患儿为什么不愿意吸氧了,当调节好氧流量将氧气管塞到我的鼻孔时,瞬间一股气流涌入我的鼻腔,还闻到一股塑料味,感觉鼻腔痒痒的,特别想用手揉一揉鼻子,固定鼻氧管的胶布贴的也不舒服,那感觉不是很好受,心里也莫名地开始无法平静,随着氧气不停地输入鼻腔,我才慢慢感觉好多了,渐渐适应了鼻导管给氧。与患儿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做好服务,于是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准备给患儿吸氧前,可以将鼻氧管前端放入温开水中浸泡几分钟,减少鼻导管可能存在的塑料味;鼻导管也不宜放置过深,以减少对鼻黏膜的刺激;另外我们在为患儿给氧时,可采用各年龄段的患儿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示范,以减轻孩子们的恐惧感;操作也一定要轻柔、固定方式也要恰当,减少患儿的不适感。操作最后,一定还要记得鼓励、点赞,对越来越配合的孩子们大声说一声:“宝贝!你真棒!”
场景二:心电监护 体验者——杨护士
我体验的是一名需要使用心电监护的患儿。由于被心电监护上的导联线“束缚”,我的活动极为不方便,翻身时还经常会压到线路或者导致导联线脱落,引起监护仪报警,“滴滴滴”的报警声音也让我紧张起来, 血氧饱和度夹子夹在手上,也不敢伸手拿东西,怕夹子掉下来了,这些都让我不知所措。我甚至躺在床上不敢动,想想那些年龄小的患儿,他们被“束缚”时,因为不舒服,才会有大幅度的活动及哭闹,而导致导线的脱落及监护仪的报警,家长比我们更紧张更不安。通过这次体验,深感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除了要多向患儿及家长解释沟通,还需要站在他们的立场,理解患儿的需求和感受,培养共情能力,与家长聊天, 教会他们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来缓解家长的紧张不适,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患者满意度。
场景三:轮椅 体验者——李护士
刚刚坐上轮椅的时候我还挺开心的,不用走路了,好轻松呀。但很快被现实打败了,没有人推轮椅的时候我就很不方便了,自己笨拙地转动着轮子,慢慢移动,一点都不灵活,碰到有台阶的地方,根本没办法过去,更不用说下楼的时候等电梯好难呀,平时一个人上下,电梯里人多的时候也可以挤一挤,现在就必须等人少的大电梯, 还必须有人陪同才敢上电梯。这一次的亲身体验让我明白了面对行动不便大龄患儿, 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当他们需要坐轮椅或平车外出检查时,主动打电话让专梯来接一下。
“如果你是病人,想获得什么样的护理,那你就要为病人提供什么样的护理”。本次体验活动通过互换角色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了在工作中一定要设身处地站在患儿和家长的角度换位思考, 真真切切地去体会患儿与家长的紧张与不适;让我们能真正的蹲下身来,耐心认真地倾听患儿的诉求,理解孩子们的分离焦虑,包容患儿家长的疑虑与担忧。用过硬的专业技术,减轻患儿的痛苦;用人文关怀,温暖最脆弱无助的孩子与家长!
撰稿人:胡慧慧
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泌尿外科医院泌尿外科